馬齒莧(學名:Portulaca oleracea L.)一年生草本,全株無毛。莖平臥或斜倚,伏地鋪散,多分枝,圓柱形,長10-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。葉互生,有時近對生,葉片扁平,肥厚,倒卵形,似馬齒狀,上面暗綠色,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;葉柄粗短?;o梗,午時盛開;苞片葉狀,近輪生;萼片對生,綠色,盔形,背部具龍骨狀凸起,基部合生;花瓣黃色,倒卵形;雄蕊通常8,或更多,花藥黃色;子房無毛,花柱比雄蕊稍長,柱頭線形。蒴果卵球形;種子細小,多數(shù),偏斜球形,黑褐色,有光澤,具小疣狀凸起?;ㄆ?-8月,果期6-9月。
中國南北各地均產(chǎn)。性喜肥沃土壤,耐旱亦耐澇,生活力強,生于菜園、農(nóng)田、路旁,為田間常見雜草。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(qū)。全草供藥用,有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、消炎、止渴、利尿作用;種子明目;還可作獸藥和農(nóng)藥;嫩莖葉可作蔬菜,味酸,也是很好的飼料。
出自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馬齒莧,又名五行草,以其葉青,梗赤,花黃,根白,子黑也。馬齒莧(葉及花)一年生草本,全株無毛。莖平臥或斜倚,伏地鋪散,多分枝,圓柱形,長10-15厘米,淡綠色或帶暗紅色。葉互生,有時近對生,葉片扁平,肥厚,倒卵形,似馬齒狀,長1~3厘米,寬0.6~1.5厘米,頂端鈍圓或平截,有時微凹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暗綠色,下面暗紅色或淡綠色,中脈微隆起;葉柄粗短?;o梗,直徑4-5毫米,常3~5朵簇生枝端,午時盛開;苞片2-6,葉狀,質膜,近輪生;萼片2,對生,綠色,盔形,左右壓扁,長約4毫米,頂端急尖,背部具龍骨凸起,基部合生;花瓣5,稀4,黃色,倒卵形,長3-5毫米,頂端微凹,基部合生;雄蕊通常8,或更多,長約12毫米,花藥黃色;子房無毛,花柱比雄蕊稍長,柱頭4~6裂,線形。蒴果卵球形,長約5毫米,蓋裂;種子細小,多數(shù),斜偏球形,黑褐色,有光澤,直徑不及1毫米,具小疣狀凸起。花期5~8月。果期6~9月。
馬莧菜適應性極強,耐熱、耐旱,對光照的要求不嚴格。強光、弱光下均可正常生長,在溫暖、濕潤、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長良好,并在任何土壤中都能生長,能儲存水分,即耐旱又耐澇,和其他雜草一樣生命力極強,只要稍加管理就可很好的生長。
中藥屬性
【科屬】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幼嫩莖葉。
【別名】長命菜、長壽菜、五行草、馬蜂菜、馬馬菜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寒,味甘酸;入心、肝、脾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主治】清熱解毒,利水去濕,散血消腫,除塵殺菌,消炎止痛,止血涼血。主治痢疾,腸炎,腎炎,產(chǎn)后子宮出血,便血,乳腺炎等病癥。
中藥名:馬齒莧、馬齒莧子。
中藥名藥用部位性味功效
馬齒莧以植物的全草入藥味酸;性寒清熱解毒;涼血止痢;除濕通淋
馬齒莧子以植物的種子入藥味甘;性寒清肝;化濕 明目
注:藥用詳述,見百科相應詞條。外用:新鮮馬齒莧取汁水,用于治療濕疹皮炎類急性紅斑滲出期,具有收濕止癢、清熱消腫的作用??捎糜诨瘖y品皮炎、濕疹、特應性皮炎、脂溢性皮炎、激素依賴性皮炎、膀胱炎、其他過敏性皮炎見紅斑、丘疹、滲出,水腫、疼痛、瘙癢者。
孕婦,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(chǎn)者,應禁止食用馬齒莧;馬齒莧有墮胎的功能。
馬齒莧可以治療各種腫瘺,把馬齒莧搗碎后,涂擦在患處即可。
馬齒莧能消除腹部包塊,止消渴,治療女人赤白帶。
馬齒菜搗碎可以治療蛇纏腰。
馬齒莧繁殖栽培
種子
馬齒莧進行種子繁殖所用種子都是頭年從野外采集或栽培時留的種。其種子籽粒極小,整地一定要精細,播后保持土壤濕潤,7-10天即可出苗。[3]
扦插
扦插枝條從當年播種苗或野生苗上采集,從發(fā)枝多、長勢旺的強壯植株上采集為好,每段要留有3-5個節(jié)。扦插前精細整土;結合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農(nóng)家肥。扦插密度(株行距)3厘米×5厘米,插穗入士深度3厘米左右,插后保持一定的濕度和適當?shù)氖a蔽,一周后即可成活。[3]
栽培技術
管理
播種或扦插后15-20天即可移入大田栽培,栽培面積較
小時也可直接扦插到大田。移栽前將田土翻耕,結合整地每畝施入1500公斤充分腐熟的人糞或15-20公斤三元復合肥,然后按1.2米寬開廂,按株行距12厘米×20厘米定植,栽后澆透定根水。為保證成活率,移栽最好選陰天進行,如在晴天移栽,栽后2天內(nèi)應采取遮蔭措施,并于每天傍晚澆水一次,移栽時按要求施足底肥后,前期可不追肥,以后每采收1-2次追一次稀薄入畜糞水,形成的花蕾要及時摘除,以促進營養(yǎng)枝的抽生。干旱時適當澆水抗旱。馬齒莧整個生育期間病蟲危害極少,一般不需噴藥。[3]
采收
馬齒莧商品菜采收標準為開花前10-15厘米長的嫩枝。如采收過遲,不僅嫩枝變老、食用價值差,而且影響下一次分枝的抽生和全年產(chǎn)量。采收一次后隔15-20天又可采收。如此,可一直延伸到10月中下旬。生產(chǎn)上一般采用分期分批輪流采收。[3]
采種
馬齒莧留種的地塊一開始就應從生產(chǎn)商品菜的地塊中劃出,栽培管理措施與商品菜生產(chǎn)相同,所不同的是留種的地塊不采收商品菜,任其自然發(fā)枝、開花、結籽。開花后25-30天,蒴果(種殼)呈黃色時,種子便已成熟,應及時采收,否則便會散落在地。此外,還可在生產(chǎn)商品菜的大田中有間隔地選留部分植株,任其自然開花結籽后散落在地,第2年春季待其自然萌發(fā)幼苗后再移密補稀進行生產(chǎn)。
主要價值
營養(yǎng)
馬齒莧含有豐富的二羥乙胺、蘋果酸、葡萄糖、鈣、磷、鐵以及維生素E、胡蘿卜素、維生素B、維生素C等營養(yǎng)物質。馬齒莧在營養(yǎng)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,它的ω—3脂肪酸含量高于人和植物。ω—3脂肪酸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酸的吸收,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,改善血管壁彈性,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。[4]
食用
馬齒莧生食、烹食均可,柔軟的莖可像菠菜一樣烹制。不過如果對它強烈的味道不太習慣的話,就不要用太多。馬齒莧莖頂部的葉子很柔軟,可以像豆瓣菜一樣烹食,可用來做湯或用于做沙司、蛋黃醬和燉菜。馬齒莧和碎蘿卜或馬鈴薯泥一起做,也可以和洋蔥或番茄一起烹飪,其莖和葉可用醋腌泡食用。
藥用
【藏藥】燦格日:全草治赤白痢疾,赤白帶下,腸炎:外用治丹毒,癰癤腫毒,蟲蛇咬傷《藏本草》。馬齒莧:全草主治赤白痢疾,赤白帶下,腸炎,淋?。和庥弥勿郫彽ざ尽吨袊厮帯?。
【布朗藥】宗新朵:全草治頭暈眼花《滇藥錄》。宗新朵:全株外用于頭暈眼花《滇省志》。宗新朵:全草主治頭暈眼花《民族藥志二》。[5]
【傣藥】帕八良(西傣),牙西碼,芽席馬(德傣):全草治肺熱咳嗽,痢疾《滇藥錄》。帕拌涼:全株用于肺熱咳嗽,痢疾《滇省志》。帕板良:治療心慌心跳,頭痛,肺病,刀傷《傣醫(yī)藥》。帕拌涼:全草治心慌心跳,頭痛,肺結核,刀傷,扭傷,接骨筋續(xù)《傣藥志》。芽席馬:全草主治肺熱咳嗽《民族藥志二》。[5]
【哈尼藥】不澤:地上部分治痢疾,腹瀉,血淋《滇藥錄》。不澤魯沽茶:全株用于腹瀉,痢疾,血淋《滇省志》。不澤,魯壁沽茶:全草主治腹瀉,痢疾,血淋《民族藥志二》。[5]
【京藥】趙灘:全草治痢疾《民族藥志二》。[5]
【朝藥】馬齒莧:全草治清熱解毒,止渴,殺蟲,用于痢疾,諸腫惡瘡,金瘡,內(nèi)瘺《朝藥志》。德寄鋪:全草主治痢疾,諸腫惡瘡,金瘡,內(nèi)瘺《民族藥志二》。[5]
【毛南藥】馬朱寧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《桂藥編》。馬朱寧:全草主治痢疾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苗藥】藿威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,咽喉痛,牙痛,無名腫毒《桂藥編》。絨桌倒:全草治腸炎,腹瀉,痢疾,腎炎,泌尿道感染水腫,潰瘍病,痔瘡出血,咽喉痛,牙痛,無名腫毒,癰瘡《滇藥錄》。絨桌倒:全株用于尿道感染,水腫,潰瘍病,咽喉痛,牙痛;外用于無名腫毒《滇省志》。Reibxandmel(銳先脈),Vobhmidniangx(窩咪仰):全草治小兒腹瀉,治帶狀皰疹《苗醫(yī)藥》。地上部分用于痢疾,疔瘡癤腫,蟲蛇咬傷《湘藍考》。藿威,屙莽滅,絨桌倒:全草主治腸炎,腹瀉,痢疾,腎炎,泌尿道感染,水腫,潰瘍病,痔瘡出血,咽喉痛,牙痛《民族藥志二》
【仫佬藥】馬有罵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,稻田皮炎《桂藥編》。馬有罵:全草主治痢疾,水田皮炎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納西藥】布馬:全草治腸炎,痢疾《滇藥錄》、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普米藥】瑪此見:地上部分治腸炎,痢疾,瀉下,膿血,熱淋,尿血《滇藥錄》、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畬藥】酸莧鮮:全草主治肝炎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維藥】絲籽歐提:全草和種子主治內(nèi)熱熾盛,長期低熱,中暑,便秘,痢疾,腸炎《民族藥志二》。馬齒莧子:果實治糖尿病
【佤藥】全草用于紅白痢疾,跌打瘀血腫痛《中佤藥》。牙折罵:全草治腎炎浮腫,皮膚病《滇藥錄》、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瑤藥】莫瑞來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,肺熱咳嗽《桂藥編》。麻丫麻:全株用于肺熱咳嗽,腎炎,痢疾,腸炎,痔瘡出血《滇省志》。麻丫痱:全草治肺熱咳嗽,腎炎,痢疾,腹瀉,痔瘡下血《滇藥錄》。麻咀來,莫瑞來,麻丫麻:全草治療肺熱咳嗽,腎炎,痢疾,腸炎,腹瀉,痔瘡出血,癰瘡腫毒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彝藥】燕捻西:全草治痢疾,骨折《桂藥編》。全草用于肺癰腸癰,泄瀉痢疾,尿道灼熱,血淋帶下,痔瘺出血,乳癰瘰疬,毒蛇咬傷,骨折瘀腫《哀牢》。全草治痢疾,腸炎,百日咳,肺結核,癰癤《大理資志》。燕捻西鮮:全草主治骨折《民族藥志二》
【壯藥】兵谷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,肝炎,肺炎,胃出血,白帶,子宮出血,疔瘡,濕疹,帶狀皰疹《桂藥編》。杷回薄:全株主治痢疾,腸炎,肝炎,肺炎,白帶,胃出血,子宮出血,外用于帶狀皰疹,濕疹,瘡癤紅腫,脫肛《滇省志》、《滇藥錄》。白淹篩,兵谷,別母連,兵頭匙,汾瓜,白咪,巴林肥,杷回?。喝葜髦瘟〖?,腸炎,肝炎,肺炎,白帶,胃出血,子宮出血,帶狀皰疹,濕疹,瘡癤紅腫《民族藥志二》。
【景頗藥】ngimang:治痢疾,腸炎,乳腺炎《德宏藥錄》
【德昂藥】刀懷:功用同景頗族《德宏藥錄》
【傈僳藥】歐不俄:全草治急性胃腸炎,痢疾,闌尾炎,乳腺炎,痔瘡出血,白帶;外治療瘡腫痛,濕疹《怒江藥》。
【京藥】趙灘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《桂藥編》。
【侗藥】罵碑神:全草治痢疾,腸炎腹瀉,骨折《桂藥編》。罵碑神,罵必:全草主治痢疾,腸炎,骨折《民族藥志二》。馬岔(MalNguedc):全草治菌痢,腹瀉,便血。[5]
【仡佬藥】街改黑:全草煮糯米稀飯,常服治肺結核
【滿藥】葉洛少給,螞蟻菜:鮮莖葉煮食用于止?。簧o葉搗汁拌少許白糖,水沖服治療闌尾炎,止痛;加蜂蜜少許煮服,治療肺結核病。
地上部分(馬齒莧):酸,寒。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。用于熱痢膿血,熱淋,帶下病,癰腫惡瘡,丹毒。種子:明目,利大小腸
形態(tài)特征編輯
一年生草本,全株無毛。莖平臥或斜倚,伏地鋪散,多分枝
馬齒莧
馬齒莧(18張)
,圓柱形,長10-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。莖紫紅色,葉互生,有時近對生,葉片扁平,肥厚,倒卵形,似馬齒狀,長1-3厘米,寬0.6-1.5厘米,頂端圓鈍或平截,有時微凹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暗綠色,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,中脈微隆起;葉柄粗短。
花無梗,直徑4-5毫米,常3-5朵簇生枝端,午時盛開;苞片2-6,葉狀,膜質,近輪生;萼片2,對生,綠色,盔形,左右壓扁,長約4毫米,頂端急尖,背部具龍骨狀凸起,基部合生;花瓣5,稀4,黃色,倒卵形,長3-5毫米,頂端微凹,基部合生;雄蕊通常8,或更多,長約12毫米,花藥黃色;子房無毛,花柱比雄蕊稍長,柱頭4-6裂,線形。
蒴果卵球形,長約5毫米,蓋裂;種子細小,多數(shù)偏斜球形,黑褐色,有光澤,直徑不及1毫米,具小疣狀凸起?;ㄆ?-8月,果期6-9月。
產(chǎn)地生境
中國南北各地均產(chǎn)。生于菜園、農(nóng)田、路旁,為田間常見雜草。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(qū)。
生長習性
馬齒莧性喜高濕,耐旱、耐澇,具向陽性,適宜在各種田地和坡地栽培,以中性和弱酸性土壤較好。其發(fā)芽溫度為18℃,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-30℃。當溫度超過20℃時,可分期播種,陸續(xù)上市。保護地栽培可進行周年生產(chǎ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