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非洲西岸的加拿利島。1909年引種到臺灣,80年代引入我國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常綠喬木,高可達10~15米,粗20~30厘米。干單生,其上覆以不規(guī)則的老葉柄基部。葉大型,長可達4~6米,呈弓狀彎曲,集生于莖端。羽狀復(fù)葉,成樹葉片的小葉有150~200對,形窄而剛直,端尖,上部小葉不等距對生,中部小葉等距對生,下部小葉每2~3片簇生,基部小葉成針刺狀。葉柄短,基部肥厚,黃褐色。葉柄基部的葉鞘殘存在干莖上,形成稀疏的纖維狀棕片。5~7月開花,肉穗花序從葉間抽出,多分枝。果期8~9月,果實卵狀球形,先端微突,成熟時橙黃色,有光澤。種子橢圓形,中央具深溝,灰褐色。
生長習性:
喜光,耐半陰。耐酷熱,也能耐寒,據(jù)考證其耐低溫限度可達-200C。耐鹽堿,耐貧瘠,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迅速。極為抗風。
繁殖培育:
播種來繁殖,春至夏季為適期。
園林用途:
加拿利海棗株形挺拔,富有熱帶風韻,可盆栽作室內(nèi)布置,也可室外露地栽植,無論行列種植或叢植,都有很好的觀賞效果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