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天竹,別名:南天竺,紅杷子,天燭子,紅枸子,鉆石黃,天竹,蘭竹;拉丁文名:Nandina domestica.屬毛茛目、小檗科下植物,是我國南方常見的木本花卉種類。由于其植株優(yōu)美,果實鮮艷,對環(huán)境的適應性強,常常出現(xiàn)在園林應用中。常見栽培變種有:玉果南天竹,漿果成熟時為白色;綿絲南天竹,葉色細如絲;紫果南天竹,果實成熟時呈淡紫色;圓葉南天竹,葉圓形,且有光澤。因其形態(tài)優(yōu)越清雅,也常被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來裝飾窗臺、門廳、會場等。
常綠小灌木。莖常叢生而少分枝,高1-3米,光滑無毛,幼枝常為紅色,老后呈灰色。葉互生,集生于莖的上部,三回羽狀復葉,長30-50厘米;二至三回羽片對生;小葉薄革質(zhì),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2-10厘米,寬0.5-2厘米,頂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深綠色,冬季變紅色,背面葉脈隆起,兩面無毛;近無柄。
圓錐花序直立,長20-35厘米;花小,白色,具芳香,直徑6-7毫米;萼片多輪,外輪萼片卵狀三角形,長1-2毫米,向內(nèi)各輪漸大,最內(nèi)輪萼片卵狀長圓形,長2-4毫米;花瓣長圓形,長約4.2毫米,寬約2.5毫米,先端圓鈍;雄蕊6,長約3.5毫米,花絲短,花藥縱裂,藥隔延伸;子房1室,具1-3枚胚珠。果柄長4-8毫米;漿果球形,直徑5-8毫米,熟時鮮紅色,稀橙紅色。種子扁圓形?;ㄆ?-6月,果期5-11月
南天竹的養(yǎng)殖方法:
1、土壤:南天竹栽培土要求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(zhì)壤土,適宜用微酸性土壤,可按沙質(zhì)土5份、腐葉土4份,糞土1份的比例調(diào)制。
2、澆水:南天竹澆水應見干見濕。干旱季節(jié)要勤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;夏季每天澆水一次,并向葉面噴霧2~3次,保持葉面濕潤,防止葉尖枯焦,有損美觀。開花時尤應注意澆水,不使盆土發(fā)干,并于地面灑水提高空氣濕度,以利提高受粉率。冬季植株處于半休眠狀態(tài),不要使盆土過濕。
3、陽光:南天竹在半蔭、涼爽、濕潤處養(yǎng)護最好,強光照射下,莖粗短變暗紅,幼葉“燒傷”,成葉變紅;十分蔭蔽的地方則莖細葉長,株叢松散,有損觀賞價值,也不利結(jié)實。
4、溫度:南天竹適宜生長溫度為20℃左右,適宜開花結(jié)實溫度為24~25℃,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,當環(huán)境溫度在8℃以下停止生長,所以冬季要移入溫室內(nèi)。
5、施肥:南天竹在生長期內(nèi),細苗半個月左右施一次薄肥(宜施含磷多的有機肥)。成年植株每年施三次干肥,分別在5、8、10月份進行,第三次應在移進室內(nèi)越冬時施肥,肥料可用充分發(fā)酵后的餅肥和麻醬渣等。施肥量一般第一、二次宜少,第三次可增加用量。
6、修剪:南天竹要注意修剪,在生長期內(nèi)剪除根部萌生枝條、密生枝條,剪去果穗較長的枝干,留1、2枝較低的枝干,以保株型美觀,以利開花結(jié)果。
南天竹是觀葉觀果植物,葉片秀美,果實紅艷奪目,擺設在家居中具有比較好的裝飾觀賞價值,南天竹的養(yǎng)殖方法小編就給大家匯總到這里了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盆景制作:
制作南天竹盆景,可通過播種、扦插、分株獲得苗木。也可以到溪邊掘起老樁,經(jīng)過2-3年養(yǎng)坯,就可以上細盆觀賞。因南天竹莖干不易蟠扎,加工造型以拼栽和修剪為主。這種盆景以多干式或叢林式為佳。造型時要有蔬有密、高低錯落、層次分明。比較粗大的植株也可以單株成景。南天竹栽種多在春季萌芽期進行,它宜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、富含有機質(zhì)的沙質(zhì)土壤。在生長先期控水控肥,可以控制干莖高度。在發(fā)芽南天竹盆景 (5張) 前或生長期短截強剪,可以促發(fā)側(cè)芽。在木質(zhì)化以前拉扎,可以改變干形和方向。南天竹盆景用盆,宜用中深或淺盆,以長方形或橢圓形為主,因為是觀綠葉和紅果,盆的顏色應當協(xié)調(diào)。根據(jù)南天竹盆景秀麗、灑脫、挺拔的特點,可以在盆中點綴山石、營造小溪、擺放飾物,也可以與其他植物配栽,以表現(xiàn)更好的主題。
盆景分類:
南天竹盆景,歸納起來可分為獨本式、樁頭式、露根式、象形式、過橋式、配石式、拼盤式等。
制作方法
獨本式:一株多枝為獨本式,要求干(枝)直立或基本直立,選擇根頸部萌發(fā)的三至四枝作為造景枝。其中一枝為立枝,要求高大,另幾枝橢圓盆中,株前要留一定的空面,給人寬暢之感。此種南天竹盆景似曠野樹木,巍然挺立,高聳人云。
樁頭式:選枯朽疙瘩根頸并萌發(fā)幾枝新枝的植株,取其中一、二枝作中心主枝,其余做賓枝,賓枝姿態(tài)有直、有著。此種盆景綠枝翠葉,如枯木逢春,蓬勃奮發(fā)。
象形式:象形式南天竹盆景關(guān)鍵在材料選擇,一般找象動物之類的根、干,經(jīng)過修剪造型,制作成似鹿、猴、狗等象形盆景。
配石式:南天竹挺直。如中下部沒有小枝(俗稱脫腳),顯得空虛,不豐滿,可在背面右側(cè)配一山石,彌補其缺陷之態(tài),這種南天竹盆景依山靠石,相映成趣。
盆景整姿:
早在明清時期,南天竹就被列為古典庭園的造園植物,后又引檀于盆景,深受盆景界的酷愛。但是,這種常綠直立灌木,干高分枝少,春季長勢極猛,外形難以控制,給盆景造型帶來很大的不利。筆者經(jīng)多年實踐,總結(jié)出三條整姿措施,供盆景愛好者參考。
一、短截。冬末春初,將采掘來的坯樁,按設計要求,選取高度適中的潛伏芽點,進行短截。第一年任其生長,第二年同期可剪去上年生的大部分枝梢,僅留最低處的一至二個枝條,以便新芽從枝腋處萌出。以后每年照此效法,避免主干逐年增高。這種做法對天竹結(jié)果也有益處。
二、針刺。春季萌芽期,待新芽長至二厘米長時,用針刺穿芽莖部,新芽每長一厘米,針刺一次。隨著芽徑的變粗,針刺次數(shù)增至二到四次。這樣,可阻止新芽生長,促使干身或頂部再次萌芽。連續(xù)循環(huán)使用此法,新芽不斷萌發(fā),便可解決干少分枝的問題,縮短枝條長度,達到造型和控形要求。直至六月天竹開花前停止。這期間對叢生的天竹小苗要及時去除。
三、養(yǎng)護。為了確保整姿措施有效,天竹的養(yǎng)護管理必須得法。春季,天竹萌發(fā)需足夠的光照和濕潤的環(huán)境,因此不必遮蔭;至七月后,需放置在涼爽庇蔭之處,立秋后復出;入冬移入室內(nèi),盆土稍偏干,以便越冬。在施肥方面,從二月起,每月一至二次,至七月停止;餅肥和骨粉肥輪換使用,不可太多太濃。五月底可噴磷酸二氫鉀一次。 上述方法的實施,需全盤考慮。此法實用于長江中下游地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