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云南、西藏,錫金、印度北部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25-28厘米。根狀莖橫臥,先端密被鱗片;鱗片闊披針形,長4-6毫米,先端漸尖,全緣,膜質(zhì),棕色。葉密集簇生;柄與葉軸均為淡禾稈色,葉柄長3-6厘米,粗1-2毫米,質(zhì)脆,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,向上與葉軸密被節(jié)狀毛及少數(shù)棕色的披針形小鱗片;葉片披針形,長18-22厘米,中部寬2.5-4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變狹,二回深羽裂;羽片17-21對,互生或近對生,疏離,平展,下部羽片向基部逐漸縮小,為三角狀卵形至耳形,中部羽片較長,闊披針形,長1.2-2厘米,基部寬6-10毫米,鈍頭,基部平截且緊靠葉軸,一回深羽裂;裂片5-6對,對生,平展,彼此密接,橢圓形,基部一對略較大,長3-5毫米,寬1.5-3毫米,圓頭,邊緣淺波狀。葉脈僅可見,小脈不達葉邊。葉薄草質(zhì),干后棕綠色,兩面均疏被節(jié)狀毛及腺體。孢子囊群圓形,由4-6個孢子囊組成,生于小脈頂端,靠近葉邊;囊群蓋薄膜質(zhì),球形;假蓋小,不發(fā)達,橫腎形或心臟形,略覆蓋囊群蓋,彼此隔離。染色體2n=82。
生長習性:
生林蔭下,海拔3200-3400米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