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四川(峨眉山)。生于海拔1000--1800米的山間林下或路旁。
國外分布:錫金和緬甸北部也有分布。模式標本采自錫金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無明顯的根狀莖。假鱗莖圓錐形,粗約1厘米,為多枚葉鞘所包。假莖長約7厘米或有時不明顯,粗約15毫米。葉在花期尚未展開,直立,劍形或狹長圓狀倒披針形,長達32厘米,寬2.5—4.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漸狹為柄,兩面無毛,具4—5條主脈。花葶從假莖頂端的葉間發(fā)出,直立,粗壯,長達70厘米,被短毛,在花序之下具1—2枚簡狀鞘,下面的1枚較長,長達8厘米;總狀花序長9—20厘米,具10—20余朵花;花苞片宿存,反折,狹披針形,長1—3厘米,寬2—3.5毫米,先端漸尖,無毛;花梗和子房長約1厘米,被短毛.子房稍擴大;花肉質(zhì);萼片和花瓣淡黃色,開放后反折,干后變黑色;中萼片卵狀披針形,長9—10毫米,中部以下寬3.5--4毫米,先端鈍,背面稍被微毛,無明顯的脈;側(cè)萼片斜卵形,與中萼片近等長,中部寬約5毫米,先端鈍,背面稍被微毛,無明顯的脈;花瓣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8—9毫米,中部寬2.5—3毫米,先端鈍,基部收窄為短爪,具3條脈,僅中脈明顯,無毛;唇瓣黃白色,腎形,不裂,長5毫米,寬13毫米,先端凹并在凹處具短尖,基部無爪,與蕊柱翅合生,邊緣全緣或多少具鈍齒;唇盤具3條雞冠狀褶片,中央1條常延伸到唇瓣先端,上面無毛,背面被短毛;距圓筒形,長8—10毫米,粗約1.3毫米,多少向末端變狹,末端鈍,中部以下稍彎曲,內(nèi)外均被毛;蕊柱白色,粗短,長約3毫米,上端擴大,被短毛;蕊柱翅延伸到唇瓣基部;蕊喙2裂,裂片近長圓形,長約1毫米,先端斜截形;花藥小,不高出藥床的上緣;藥帽在前端不收窄,先端近圓形;花粉團不等大,其中4個近卵球形,長約1.4毫米,其余近棒狀,較長;粘盤近圓形。 花期5--6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